反派中文

字:
关灯 护眼
反派中文 > 非遗鉴赏 > 第204章 花儿

第204章 花儿

第204章 花儿 (第2/2页)

丹麻花儿会是青海省互助土族自治县具有一定影响力的群众传统集会,集戏曲表演、花儿演唱、商品贸易为一体,一般在每年的农历六月十三日举行,会期为五天,一年一次,规模宏大,影响深远。
  
  举办丹麻花儿会的丹麻镇位于青海省互助土族自治县的东部,是一个土族聚居乡镇。丹麻花儿会起源于明代后期,盛行于清代、民国及新中国成立初期。20世纪六七十年代被认为是低俗野曲会而遭到禁止,一度中断,1978年以后逐步恢复。据专家认定,“丹麻花儿会”起初是当地土族群众为祈求风调雨顺、期盼五谷丰登而举办的朝山、庙会性质的传统集会。经过历史的演变,它已成为展示土族民俗风情的一个重要的文化现场。丹麻土族花儿有《尕联手令》、《黄花姐令》、《杨柳姐令》等常见曲目。
  
  丹麻花儿会上演唱的土族花儿是青海花儿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独特的民族风格,蕴含着丰富的土族文化内容,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丹麻花儿会历史悠久,在青海省境内的群众文化活动中一直享有盛名。保护丹麻花儿会,挖掘、抢救和整理土族花儿,意义十分重大。
  
  七里寺峡位于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以南古鄯镇境内的小积石山麓。在这里举行的花儿会至少已有百年历史。每年农历六月初六,八方群众盛装举伞结伴而来,六七万人云集峡谷,通宵达旦对唱花儿。
  
  七里寺花儿会是群众自发组织的民间文化盛会,演唱者均为民间歌手。演唱形式有独唱、对唱、合唱等,无任何乐器伴奏;演唱内容多为情歌。演唱者一般一手轻捂耳朵,根据内容需要用不同的“令”来演唱,所唱曲令达四十余种,代表曲目有《古鄯令》、《马营令》、《二梅花令》等。七里寺花儿会由于其浓厚的地方特色,再加上峡内药泉的吸引力,在西北地区颇负盛名。七里寺花儿会上歌手众多,除了著名“花儿”歌手到会,周边地区会唱花儿者也常常到场助兴,有许多老歌手演唱的曲令在平时或其他“花儿会”上很难听到。
  
  瞿昙寺花儿会同时也是当地的庙会,从农历六月十四到十六日,共三天。乐都县瞿昙寺花儿会在青海各地花儿会中规模较大、影响深远。据考证,瞿昙寺花儿会从清道光年间瞿昙寺开庙会起,至清末民初逐渐发展成一定规模的花儿会。瞿昙寺花儿会是当地群众交流花儿的最大舞台,许多民间花儿歌手从这里走向全省乃至西北地区。
  
  瞿昙寺花儿会参与群众以汉族为主,其他民族也踊跃参加。在演唱曲令上,除当地的《碾伯令》外,还有《白牡丹令》、《尕马儿令》、《水红花令》、《三闪令》等。此外藏族人民喜爱的“拉伊”在这里也有广泛的演唱。其演唱形式有独唱、对唱、联唱等,其中最能体现瞿昙寺花儿会民间特色的就是两个阵营的对歌。
  
  瞿昙寺花儿会还具有深厚的民族民间文化底蕴,对花儿会的生成的研究具有重要的价值。乐都县是河湟地区有名的“文化县”,瞿昙寺花儿会因而成为研究大型民俗活动与地方文化发展关系最好的典型个案。作为有影响的花儿会,瞿昙寺花儿会在当地发挥着促进民间物资交流、加强不同民族文化交流、丰富民众生活等多方面的实用功能。
  
  山花儿俗称干花儿、山曲子、野花儿,是广泛传唱于宁夏回族聚居区的一种代表性民歌体裁。它继承了陇山地区古代山歌(徒歌、相和歌、立唱歌)的某些特征。《诗经·豳风》、《汉魏南北朝乐府》中的《陇山歌》、《陇板歌》、《陇原歌》即其先声。复合性、多元性文化使这些山歌更多地呈现过渡文化和边缘文化的特征,广泛传唱的回族山花儿就是其中最有代表性的一种,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和丰富的民俗文化内涵。
  
  山花儿基本属于自唱自娱形式或在小范围传唱,它在继承古陇山民歌“三句一叠”的基础上,多以单套短歌的形式即兴填词演唱。山花儿音乐继承古陇山徒歌四声、五声徵调特征,吸收信天游、爬山调、洮岷花儿、河湟花儿以及伊斯兰音调的多种因素,多用五声音阶式迂回进行。
  
  山花儿在文学与音乐方面特色鲜明,风格独特,乡土气息浓郁,保持了山歌野曲粗犷豪放的特点,又具有流畅优美的小调韵味倾向;它是宁夏地区回族文化的生动表现,具有民族学和民俗学方面的研究价值;山花儿三句一叠、双字尾押韵等是陇山地区较为独特的民歌形式,有较高的文学价值。它在商徵型四声腔和五声徵调的基础上演变成为曲式、调性、旋法、节奏多样,风格独特的花儿歌种。宁夏回族花儿的代表曲目有《黄河岸上牛喝水》、《看一趟心上的尕花》、《花儿本是心上的话》等。目前能够掌握多首曲目和风格的山花儿唱家已属凤毛麟角,且多已过古稀之年,自然传承纽带已断裂微存,而现代化的冲击使其乡土文化本色特点不断流失,山花儿的生存出现了危机,必须引起有关方面的重视。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热门推荐
御鬼者传奇 逆剑狂神 万道剑尊 美女总裁的最强高手 医妃惊世 文明之万界领主 不灭武尊 网游之剑刃舞者 生生不灭 重生南非当警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