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九二六章 谢玄论京口,灭国须快慢? (第2/2页)
巴蜀和沔水水师的崛起,自然也可以算作是对两淮水师的掣肘,让刘建等人能够感受到如果自己依旧孤芳自赏,那么都督的手里并非没有替代品。
谢玄曾经主持京口战事,在细节上显然比孙无终更有发言权:
“京口有北固山、金山和焦山三山之险要形胜,城池在群山之间,还有大业垒守护外侧,一时半刻强攻不下来,尤其是水路无忧之后,想要从南向北在陆路上突破防线,并不容易。
而我大军若是驰援京口,在京口很难展开,到时候朝廷兵马倒是能够转攻为守,从京口到建康府一路虽短,山丘不少,还有多处关隘,都是当初朝廷名为防范鲜卑,实为防范我军所修筑,这些年还多有增筑,京口守军三番五次想要试探进攻,都不得其法。
大军到来之后,一旦迟迟不能突破这些关隘,劳师远征、困顿不前,则徒增消耗。”
火炮的强大,使得现在的关中军队具备跨时代的攻坚能力,但是险要就是险要,即使是多了火炮,一旦敌军早有防备、挖掘堑壕,缩在壕沟之中不出来,火炮也发挥不出多少火力。
甚至根据俘获的军中工匠供述,江左也已经在研发火炮,只不过他们迄今为止都还没有缴获一门完整的火炮,所以只得其形,而不得其法,估计想明白击发原理,还得需要一段时间,不过已经充足的资料,足够朝廷憋出来一些对付火炮的门路。
最鲜明的证据,就是此次淝水之战,火炮面对更高的壁垒、更厚的战船以及更宽更复杂的壕沟,所发挥的效果显然就已经远比不上之前巴蜀、河北战场上了。
大军屯驻京口,若是不能向西快速攻城略地,那么就会给予都督府的粮草供应以巨大的压力。
这几年战事不休,即使是关中新政已经在尽最大可能编户齐民、开垦荒地,以提高粮食产量,但乱世之中饱受摧残后的人丁总数是摆在这里的,新政再怎么“压榨”,也不可能凭空变出来生产力——实际上关中新政这种分发田地、发展工业的行为,在很多不明白经济学的老古董们眼里,的确是凭空变出来了更多的钱粮。
别看都督府现在纠集数万大军,横扫天下无敌手,可是杜英很清楚,战事一旦拖到今年冬天,那么夏收、秋收都被耽搁,大军的军粮会成为最严重的问题。
所以摆在杜英面前的选择就两个,要么直接和朝廷相安无事,大家隔着大江再虚与委蛇的谈一谈,一起休养生息,要么就直接趁他病、要他命,赶在自己饿死之前先把对手宰了。
否则就是一个断了口粮的壮汉和一个有饭吃的病人在战争的泥淖之中摔跤,保不齐谁先淹死谁。
历史上淝水之战,被淹死的真的是那个壮汉。
而看一看历朝历代,秦灭楚,是连续的大军进攻,未曾间断;隋灭陈,是短暂的休养之后倾国而动,争取一战而定;宋灭南唐,亦然同隋朝;清灭南明,又是不断地进攻,一点点的磨死了内斗的朱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