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七四二章 又是一笔血仇 (第1/2页)
当然从整体战略上来说,桓云宁肯容忍清河郡落在中立的世家手中,也不能容忍落在慕容垂这种“不稳定分子”的手中。
两军在清河郡南交手,桓云奔袭而来,被慕容德率领骑兵迎头棒喝。
若非桓秀及时带领一部骑兵插入战场,切断了慕容德和慕容垂两军之间的联络,再加上兄弟两个之间尚且还有间隙,慕容德实在是在滏水一战中被慕容垂的卖队友、自己搞偷袭的行为给弄怕了,所以眼见得两军分散,而青州军又有反过来包围自己之意,慕容德干脆了当的率军突围。
桓云到底也是一员猛将,立刻抓住时机、身先士卒发动反攻,青州军无不奋勇争先。
慕容垂和慕容德只能鸣金收兵。
他们麾下的兵马本来就不多,且刚刚入主清河郡、人心不稳,还得需要依靠鲜卑兵马维持秩序、镇压四方,要知道清河世家还有很多散落在乡间的村寨坞堡,得知主家糟了灭顶之灾,可都严阵以待。
所以他们可经不住这损失。
不过桓云也没有着急进攻清河郡,在桓秀的建议下,桓云勒兵南还,并且派人和慕容氏兄弟接洽,意图谈判。
最终原本应该归顺于大司马府的慕容垂,摇身一变又成了河北地界上谁都不可能忽略的割据势力,甚至据说慕容垂和慕容德还联名去信慕容评,先皇已去,更应该齐心协力扶立太子登基。
而既然慕容垂能够大张旗鼓的对外宣传此事,说明其意欲调和慕容氏内部的矛盾,重新把慕容氏强大但散乱的力量拧在一起。
既如此,那么焉知其没有去信慕容恪甚至慕容虔呢?
一时间,慕容恪自然成为众矢之的,尤其是其在睢阳方向上迟迟没有取得有效进展,更是惹来了不少非议。
但实际上对于大司马府这边来说,慕容垂很快就向桓云表达了善意,表示鲜卑人自然不愿意也不可能和青州军为敌,愿意帮助桓云保障粮道,只需要大司马府能够操纵朝廷承认慕容氏对鲜卑的领导就可以了。
同时鲜卑人也愿意去国号、去帝号,只保留王号,为鲜卑之王,非燕国之王,可以说把其自入关之后自行封赏的种种全部都撤掉了。
也算是表明了合作的诚意。
这诚意,桓云不想领受也没有办法了,毕竟他的目标还是进攻枋头,而跑到清河郡折腾了一圈,还和慕容垂打了一仗,没有什么收获,损失倒是不少。
再加上桓云在战场上很难说是出众的表现,林林总总,传到后方,自然会惹得大司马府上下之非议。
大司马效仿鲜卑人,以亲属领兵,大家本来也没有太多可抱怨之处,因为桓豁、桓冲等人的确能打,但是桓云这等莽夫,又如何可为大军主帅?
所以桓云也只能接受慕容垂表现出的诚意,大家罢兵言和,至少桓云也达成了确保清河郡粮道安全的目标,并且在明面上到底还算是桓云把慕容垂打服了不是?
也算是能够给大司马府那边一个交代。
因此最终的结果便是,慕容氏盘踞清河郡,窥探邺城——有没有窥探青州就不得而知了——而桓云则率军继续西进,在这各路消息纷飞之际,已经抵达枋头城下。
王猛在城外设伏,桓云识破之,双方激战一场,关中王师兵马数量少,直截了当的撤退,至此,枋头城东,已无关中兵马驻守。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