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七三四章 二伯不可草率! (第1/2页)
一次两次,桓秀还能归结于自己以前未曾远离父兄,现在孤身在外,二伯的确担心自己受了委屈,宽慰一下。
但是现在一而再再而三,桓秀很确定,伯伯真的就是这么想的。
可是这样显然并不是御下之良策。对于桓家子嗣来说,自然而然的就会形成一种这世道下,一切天生就应该是我的,这种肉食者思想,而对于桓家麾下的将领们来说,大家拼命厮杀,所为的是什么,不就是能够建功立业、出人头地?
桓家子弟享受一些特权,这也是情理之中的,大家可以理解,但是不但享受特权,而且还经常要拿出来大说特说,似乎就是在刻意提醒将领们不要忘记这些桓家子弟特殊的身份。
这自然就会引起将领们的不满,大家都是两个肩膀扛着一个脑袋,看在大司马的面子上,我们让着桓家子弟,也就算了,结果现在明明有所忍让结果还要被耳提面命,莫非只有桓家子弟有出人头地的机会,我等一辈子都只能在这里受气么?
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在大司马府的对手关中王师那里,显然就没有这样的问题。
杜英本人虽然并没有子嗣,兄长也病弱,但是杜家还是有诸多家臣的,杜英也是有很多从早年起兵就追随他的亲贵,然而杜英却从来没有因为他们的出身就刻意重用提拔,在关中都督府,一切的拔擢都是用真材实料来说话的,是通过考核、考试等等多种手段来维持公平的。
试问桓家子弟之中的那些歪瓜裂枣,若是置身于这样公平的体系下,又凭什么能够比得过真刀实枪从一线拼杀上来的将领呢?
因此桓秀着实是担心,二伯的这些举动,就是在把军中的将领们向着关中王师那边推,谁还不想被公平对待呢?
之所以现在大家还比较服气,不是桓秀自夸,大概真的是因为桓秀本人的能力的确摆在这里,便是没有二伯的这些添油加醋,麾下将领们也都自愧弗如,可是若是有一天换了一个人呢,比如换了大伯的几个儿子呢?
那几个堂兄弟有几斤几两,桓秀心里有数。
后继无人,是桓温势力一直面对的潜在问题,桓温目前成人的几个儿子都绝非栋梁之材,或是懦弱无能,或是睚眦必报,便是成为割据一方的枭雄都够呛,还凭什么去和世家抗衡,去挑战天下的其余人物呢?
好在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至少桓温还是有下一代的,年轻的杜都督似乎并没有子嗣,但杜英年轻啊,年轻依旧还是最大的资本,所以和桓温在这种事上打个平手还是可以的。
桓秀唯唯应诺,而桓云也不再纠结这件事。
便听得桓秀缓缓说道:
“伯父,河北之贫瘠、人力之稀少,甚至更在我们的预料之外,所以侄儿认为,进攻枋头应当速战速决,切莫拖延。
不过伯父如今行军太快,百里奔袭,只怕守军会以逸待劳,所以不妨在青州左近行进缓慢一些,如此既能够方便后面的粮草尽快转运上来,而且还能够迷惑枋头的守军,令其认为我军并没有快速行军、强攻城池的打算,从而少少放松戒备。
而等到我军开出青州境,则极速行进,争取能够在一夜之间抵达枋头城下安营扎寨,从而让守军根本来不及出城与我交战。”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