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五章 不得不战 (第1/2页)
七月一日,黄明远在蓟县城南誓师伐贼,出兵南下。
黄明远亲率十万大军,一路沿运河南下。大军到达南皮后,黄明远又命大将斛律晟率领龙骧军和昭义军两部南下,进入平原郡。
行台设立之后,黄明远便表李景兼领信都郡太守,于此讨贼。
信都郡位于河北诸郡的中部,连通诸郡,乃是核心位置。将李景安置到信都郡,既使得李景无法干涉行台之事,又能充分发挥他的军事才能。而李景离开后的龙骧军,黄明远则交给刚从丰州赶来的话斛律晟。
斛律晟自卸任安北都护之后,黄明远表其为左武卫将军,独领一军,倒也不是问题。
黄明远用兵,喜少不喜多,太多的军队,不说战斗力无法充分发挥,光是后勤保障,也是大问题。一个渤海郡,黄明远并不认为需要十万大军,这才决定兵分两路,减少后勤压力。
而永济渠几乎是横穿平原郡,也能保证后勤的稳定。
作为黄河冲击出来的宽阔平原,渤海郡几乎是一个天选之地。境内河流密布,土地肥沃,人口众多,又兼渔盐之利,素来便是天下最富饶的郡县之一,大业五年的时候,渤海一郡人口便超过十二万户。
渤海郡的豆子航是河北最早动乱的地方,格谦、刘霸道、张金称等人都曾在此肆虐。后来早期的诸盗尽皆覆灭,但渤海郡动乱事却没有减少。此时的渤海郡,大部为东海公高士达占据,西部与平原郡接壤的地方,是“阿舅军”李德逸的势力范围。
高士达原起于清河郡的高鸡泊,后来刘霸道覆灭之后,才向渤海郡转移的。与其他盗匪不同,高士达不是一个普通盗匪,他是蓨县人,出身渤海高氏,能有今日的地位,与渤海高氏的扶持不无关系。
其实能做大的盗匪,身后都要各式各样的势力。
渤海高氏于东汉末形成后,至西晋渐趋兴盛;南北朝时期,渤海高氏已成为山东门阀士族的代表,进入鼎盛阶段。渤海高氏内部有很多支,但出身于蓨县的最出名的便是北齐皇室和大隋宰相高颎。北齐灭亡之后,渤海高氏却并未随之没落,反而越发兴盛,继续繁荣了二十多年。
高颎被贬黜之后,高氏受到沉重打击,眼看杨广残暴不仁,北地民心动荡,高家便再起了重夺河山的心思。而在这种环境下,高士达啸聚一方,成为高家在河北的重要一环。
当然,高家肯定不承认与反贼有牵扯,但背地里人力物力,给予了高士达全面的支持,这才使得高士达在诸盗灭亡之后,越发兴盛。
传说高士达之父便是北齐武成帝高湛第十三子东海王高仁谦,真假难辨。高士达造反之后,自称东海公,倒是显得颇像那么回事。
听闻黄明远南下,高士达心中一惊。他虽然割据一地,但也知道其实力较之黄明远相差太多,便有心南撤。
但高家人不同意。
河北诸大家族,在卢家覆亡之后,无不畏惧黄明远。而且众人更担心黄明远也会在渤海郡丈量土地,收取商税,因此对于黄明远的到来极为抗拒。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