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6章 :村里的热闹 (第2/2页)
第二天清晨,村里的广播再次响起,这次播放的是昨天运动会的录音片段。村民们一边忙着干活,一边被广播里的欢声笑语逗得哈哈大笑。
“听这声音,不就是张麻子扳手腕输了后那句‘我服了’吗?”老李头乐呵呵地说道,“这一句都被录下来了,哈哈哈!”
而张麻子则挠着头不好意思地说:“成林书记这广播真是‘杀人不见血’,还让不让我在村里当老大了!”
苏小婉一边逗孩子一边接话:“这叫全民娱乐,你可要当心,明年比赛可能还有更多‘黑马’挑战你。”
村民们纷纷附和,谈笑声不绝于耳。
运动会的成功让村干部们备受鼓舞,李成林趁热打铁,召集村民代表开会,讨论是否可以将文化活动延续下来。
“昨天的运动会让我感触很深,”李成林开口说道,“原本很多村民彼此之间没什么交流,但这次活动让大家感到团结的力量。我觉得,类似的活动应该多搞几次。”
张麻子第一个举手:“书记说得对!不瞒大家,我昨晚回家就想了好几种新比赛项目,比如村里的年轻人可以搞个篮球赛,田间还能办个捉泥鳅‘升级版’比赛。”
“麻子哥,你是不是想给自己找回场子啊!”一个村民调侃道,引得全场哄笑。
苏小婉跟着补充:“除了体育比赛,我还想建议办一些文化类活动,比如书法比赛、村史展览,还有农产品手工艺比赛。我们村有这么多有才的人,完全可以挖掘出来。”
母亲也主动发言:“这些活动不仅能让村里更热闹,还能让孩子们学到很多东西。我家小梦瑶昨天玩得特别开心,说以后还要参加更多比赛。”
众人纷纷点头表示赞同,一场关于村庄未来文化活动的讨论持续了整个下午。
几天后,张麻子在整理合作社仓库时,无意间翻到了一本老旧的手工艺书籍,里面记录了许多关于竹编、布艺的工艺技巧。他立刻兴奋地跑去找李成林和苏小婉。
“你们快看!这些工艺我们村以前不少人会做,要是能恢复这些传统手艺,说不定还能成为咱们的特色呢!”张麻子挥舞着书籍,激动地说道。
李成林接过书翻了几页,点头说道:“麻子,你这发现太重要了。这些传统工艺确实是我们村的宝藏,下一次文化活动就可以围绕这些展开。”
苏小婉接话:“我们可以邀请村里懂手艺的老人教年轻人,办个手工艺课堂,然后在活动中展示作品。”
张麻子挠了挠头:“可是有些老人家身体不好,怕是教不了多久。”
“那就用录像,把他们的技艺记录下来,留给下一代。”苏小婉提议道。
村干部很快将计划公布,没想到村民们的响应超出预期。
“我奶奶会编竹篮子,我让她教我两手!”
“我家里还有几块旧布料,可以拿出来做手工。”
连平时不太愿意参加村集体活动的年轻人也开始活跃起来,他们用家里的手机拍下老人们的操作过程,上传到村里的微信群中。
“原来咱们村里藏了这么多高手!”一位年轻人感慨道,“这些东西在城里可贵了,咱们得好好学。”
在接下来的日子里,村里正式开办了“文化课堂”,由张麻子和几位热心村民组织,邀请了几位德高望重的老人授课。从编竹筐到做布鞋,从传统农具修理到土特产制作,课堂内容丰富多样。
课堂上,老人们用沙哑却铿锵有力的声音讲解着技艺背后的故事,孩子们围在他们身边,听得入迷。
“你们现在觉得这些技艺没用,可当年这些东西可是救过命的。战争时期,咱们村靠竹筐里的干粮度过了最难的日子……”一位老人感慨道。
孩子们听后纷纷表示要认真学习,还争着向老人提问。
随着文化活动的深入,五一村的气氛变得更加融洽。原本不善交流的村民们因为课堂和活动频频聚在一起,邻里之间的隔阂逐渐消失。
张麻子也变得更加积极,他不仅重新学会了几项传统手艺,还主动组织了一支村民志愿队,专门为课堂提供后勤支持。
“麻子哥,这回你是真成村里的‘文化大使’了。”苏小婉笑着调侃道。
“别取笑我,我是真心希望咱村越来越好。”张麻子腼腆地说道。
李成林感慨地说道:“这次文化活动让我明白了一个道理,村庄的根不仅在土地上,也在我们的文化里。如果我们能把这些传统发扬光大,五一村的未来一定会更光明。”
苏小婉点头附和:“是啊,有了文化的滋养,村民们的生活才会更有意义。”
夕阳下,村庄里传来了孩子们的欢笑声,那是一种充满希望的声音。